大骨节病药酒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常见病简易治疗春夏秋冬病杂病伤寒病 [复制链接]

1#
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 http://liangssw.com/shishang/13036.html

夫医者依也。人之一生,难免不病,不幸而病,非赖医无以恢复健康也。陈修园云:医乃苍生之司命。旷观古今中外,对于医学无不重视。盖人生难得,医道难闻,学之者非潜心研究,实事求是,既不足以自保安全,遑论救人救世。余自出世以来,即羸弱多病,苦于良医之难得,乃矢志研习医学。曾博览古今医学名著,复累与同道者反复研讨,临症处方,垂五十余年,迄今仍不敢自诩有得。对于研习之态度,兢兢焉犹如往昔。更思医学之道,不宜禁锢,徒炫己长,须使人人皆有医学之常识。庶几积极可以保持人身健康,消极可以恢复病后安全。爰本斯旨,因著五官九窍之病症,五脏六腑之内伤,四时六气之外感,本医学之原理,扼要归纳,去繁就简,虽仅述其大略,而于人体全身之病理已明。读者倘能细加玩味,则临症采方,便不难得心应手。

一、四时外感伏气病机

《内经》云:春善病鼽衄,仲夏善病胸胁,长夏善病洞泄寒中,秋善病风疟,冬善病痹厥。又云: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;春伤于风,夏生飧泄;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;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。

(一)春病

《内经》云: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。又云:精者身之水也,藏于精者,春不病温。夫温者热之渐,热者温之极。温病之状,头痛身热、脉数、汗出、口渴,时法于初起,以银翘敞加减。若汗出脉浮洪,口渴甚者,宜白虎汤;若脉沉实,大便硬者,里已化热也,宜诸承气汤,随症选用;若邪入心包,神昏谵语者,宜清宫汤;若久不愈,耳聋脉虚,五心烦热者,宜加减复脉汤。余每用小柴胡汤,以花粉易半夏,稍久五心烦热,小便*短者,以龙胆泻肝汤,随症加减,为效较速。若虚羸少气,气逆欲呕者,宜竹叶石膏汤;若心中烦不得眠者,宜*连阿胶汤;若懊憹者,宜梔子豉汤。

春病方:

1.银翘散治温病初超,头痛身热、脉数、汗出口渴者。

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荆芥6克薄荷9克牛蒡子9克淡竹叶3克淡豆豉6克芦根9克甘草3克桔梗9克

加减法:鼻衄者,加栀子、侧柏叶;喉痛者,加马勃、元参;小便*短者,加木通、栀子;酒客者,加滑石。

2.白虎汤治脉浮洪,舌*燥,渴甚汗出者。

石膏18克粳米12克知母9克甘草6克

3.小承气汤治腹满六七日,不大便者。

枳实6克厚朴6克大*12克

加减法:服后大便当解,若不解者,加芒硝。(名大承气汤)

4.增液承气汤治病人素大便秘者。

生地*15克玄参18克麦门冬12克芒硝4.5克大*9克甘草3克

5.清宫汤治热入心包,神昏谵语者。

玄参心9克莲子l.5克连翘心6克麦门冬9克犀角6克(磨冲)竹叶卷心6克

6.加减复脉汤治脉沉微涩,五心烦热,晚间尤甚者。

炙甘草9克白芍18克生地*18克阿胶6克麻仁9克麦门冬12克

加减法:手指蠕动者,加龟板;大便溏泄者,加牡蛎。

7.加减小柴胡汤治口苦、咽干、目眩,寒热往来者。

柴胡12克天花粉6克*芩4.5克人参6克甘草3克大枣2枚生姜3克

加减法:口渴甚者,加知母、石膏;鼻衄者,加栀子、地*;小便*短者,加木通、地肤子;大便硬者,加大*,甚者,再加芒硝;喉痛者,加牛蒡子、玄参。

8.龙胆泻肝汤治胁痛口苦,耳聋耳肿,筋痿,阴蚀,热痒,淋浊等症。

龙胆草6克栀子6克*芩9克木通9克泽泻9克柴胡6克当归9克生地*9克甘草3克车前仁6克

9.竹叶石膏汤治虚羸少气,气逆欲呕者。

淡竹叶6克石膏9克甘草3克薏苡仁9克人参6克麦门冬15克半夏6克大枣2枚

10.*连阿胶汤治心烦不得卧者。

*连12克阿胶6克芍药6克*芩6克鸡子*1枚

11.栀子豉汤治虚烦不得眠,心中懊憹者。

栀子7枚淡豆豉6克

加减法:少气者,加甘草;腹满者,加厚朴;呕者,加生姜。

(二)夏病

高士宗云:暑者四时之一气也。暑何害于人哉,如暑必伤人也,则长夏之时,尽人当病,何以烈日中奔走劳形不病,而避暑于高堂大厦者反病耶?须知人病皆其自取。人身五运安和,六气均平,虽日在暑中而不病;人身五运有亏,六气不振,阴虚则阳盛而热病生,阳虚则阴盛而寒病起。寒病热病,随人身阴阳之气而化生者也,苟不以人身阴阳之气化为定,而以天气之寒暑为凭,则举手便误矣。如果口渴甚,脉浮洪,舌*燥,汗出便秘者,宜白虎加人参汤,或六一散随症加减。若兼湿者,大便必溏泄,宜桂苓甘露饮,或白虎加苍术汤;若兼现白疹者,宜薏苡竹叶散;若兼外感,有头痛、身热、无汗者,宜加减香薷饮;若多食生冷而吐泻者,宜藿香正气散,虚人宜理中汤加减;若卒然昏倒者,宜小半夏加茯苓汤。《内经》云:长夏善病洞泄寒中。以暑天阳气在外,阴气在内故也,宜四逆汤之类。长夏湿土主令,凡人关节疼痛而烦,脉沉而细者,此名中湿,亦曰湿痹。湿痹之候,其人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当利其小便,宜五苓散。若暑伤元气,气喘身热心烦者,宜生脉散或清暑益气汤。

夏病方:

1.白虎加人参汤治脉浮洪,舌*燥,自汗出,口渴甚者。

石膏18克知母9克粳米12克甘草6克人参9克

加减法:大便溏泻者,加苍术;小便短少者,加滑石。

2.六一散治伤暑口渴,小便热*短者。

滑石18克甘草3克

加减法:虚人者,加朱砂。

3.桂苓甘露饮治湿温舌苔白厚,午后身热,便溏口渴者。

寒水石18克石膏18克滑石15克桂棱9克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9克白术9克

4.薏苡竹叶散治湿温胸腹发白疹者。

薏苡仁9克淡竹叶3克连翘9克滑石9克通草3克茯苓9克半夏6克

5.加减香薷饮治夏日感冒,头痛发热恶寒者。

香薷9克厚朴6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甘草3克

6.藿香正气散治内伤生冷,外感风寒,上吐下利者。

藿香6克白芷6克橘皮6克紫苏9克甘草3克桔梗6克茯苓9克苍术9克厚朴6克半夏6克生姜6克大枣2枚

7.理中汤治虚人吐利,或腹痛者。

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

加减法:下多者,加苍术;悸者,去白术,加桂心;呕者,加生姜;腹满者,加附子。

8.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头晕眩而呕者。

半夏9克生姜9克茯苓10克

9.四逆汤治下利清谷,四肢逆冷,脉微欲绝者。

干姜9克附子30克甘草6克

10.五苓散治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。

茯苓6克猪苓6克泽泻9克白术6克桂枝3克

11.生脉散治暑伤元气,无气以动,动则气高而喘者。

人参9克麦门冬15克五味子3克

12.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寒炎,四肢困倦,精神减少,身热气高心烦,便*口渴而自汗,脉虚者。

人参6克*芪9克甘草3克当归6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3克陈皮l.5克青皮1.5克神曲1.5克*柏3克葛根6克苍术6克白术6克升麻l.5克泽泻6克生姜1.5克大枣2枚

(三)秋病

疟疾

《内经》云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风疟。又云: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。疟疾之候,其状不一,有昼发者,有夜发者,有日发者,有间日发者,有但寒不热者,有但热不寒者,所发之状,各不相同。作者每以小柴胡汤,随疟加减主之,以疟疾不离于少阳也。夫少阳内主三焦,外主腠理。人身之表,腠理实营卫之枢机,人身之里,三焦乃脏腑之总管。然则通行内外,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,为少阳三焦之气。论少阳之体,则为相火之气,根于胆腑;论少阳之用,则为清阳之气,寄在胃中。小柴胡汤,乃达表和里,升清降浊之活剂;故随症加减,无不确切。若但寒不热者,宜柴胡桂姜汤;但热不寒者,宜白虎加桂枝汤,久疟不愈者,宜加味六君子汤,或补中益气汤。

疟疾方:

1.小柴胡汤治疟疾,呕而不渴者。

柴胡12克半夏4.5克*芩4.5克甘草4.5克生姜4.5克大枣2枚人参4.5克

加减法:渴者,去半夏,加天花粉,甚则再加知母、石膏;小便不利者,合五苓散;小便赤涩短少者,加滑石、木通;发三次后者,加常山;胁下痞硬者,去大枣,加牡蛎,午后发者,加生地*、当归;热多冷少者,加青蒿、葛根;冷多热少者,加桂枝;大便不通者,加大*、枳实;无汗者,加香薷;发久左胁有痞块者,加鳖甲;汗出多者,加白术。

2。柴胡桂姜汤治疟疾但寒不热,或寒多微有热者。

柴胡12克天花粉6克*芩7.5克甘草4.5克牡蛎6克桂枝4.5克干姜6克

加减法:大便溏泻者,倍干姜;呕者,加生姜、半夏。

3.白虎加桂枝汤治疟疾但热不寒,骨节疼痛,时呕者。

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石膏48克粳米30克桂枝9克

水煎,去渣滓,温服。

4.加味六君子汤治久疟不愈者。

人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4.5克橘皮6克半夏6克生姜9克大枣6克槟榔6克草果3克乌梅4枚常山6克

5.补中益气汤治饥饱劳役,以致中气不足者。

人参9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当归6克橘皮6克*芪9克升麻3克大枣2枚生姜9克柴胡9克

痢疾

按:痢疾,夏日伏邪之为病也,至秋感凉而发。其症里急后重,下痢赤白者,良以肝主春生疏泄之权,肺主秋金收敛之冷。痢疾发于秋日肺气主令之时,肝气欲疏而外泄,肺气欲收而内敛,是以欲便不便,而为里急后重。心者血,肺者气,血为营,气为卫,相随上下,为之营卫。湿热伏于营卫之间,久而陷入肠胃,灼伤粘膜,所以痢下赤白也。治法调血则脓血自止,调气则后重自除。

痢疾方:

1.人参败毒散治痢初起,头疼身痛,发热恶寒者。

人参9克羌活6克独活6克柴胡6克前胡6克枳壳6竟克桔梗6克甘草3克葛根12克茯苓9克生姜9克

加减法:腹痛者,加白芍,热甚者,加*芩、*连;酒客者,去茯苓,加滑石;初起不欲食者,加陈仓米。

2.加减柴胡汤治痢疾兼有寒热往来者。

柴胡12克*芩4.5克葛根9克白芍6克当归6克枳壳6克桔梗9克甘草3克

加减法:大便白色多,小便短少者,加滑石;胀甚者,加槟榔;热甚者,加*连;肛门下重者,加薤白、人参;红色多者,加桃仁。

3.葛根芩连甘草汤治痢疾发热不恶寒,或微恶寒者。

葛根24克*连6克*芩6克甘草6克

4.当归芍药散治痢疾外症退尽,热滞不通,及服大*后,宜以此汤调之。

当归15克白芍15克槟榔6克莱菔子9克甘草3克厚朴6克

5.补中益气汤治久痢。

人参9克*芪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当归6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9克生姜9克大枣2枚

(四)冬病

《内经》云:太阳之上,寒气主之。《医学集成》云:冬月为正伤寒。伤寒者,言一切外感之邪,首伤太阳寒水之经也。柯韵伯云:外应皮毛,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,为太阳膀胱之气。凡风寒外感,皆由太阳而入。陈修园云: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,有经之为病,有气之为病,主乎外,则脉应之而浮。何以为经?《内经》云:太阳之脉,连风府,由头项挟脊抵腰至足,行身之背,故其为病,头项强痛。何以为气?《内经》云:太阳之上,寒气主之,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耆,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,虽有微甚,而总不离乎恶寒。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,太阳卫外之气也。若病太阳之经,则背恶寒;若病太阳之气,则通体恶寒。伤寒如此,中风可知也。阳盛则传阳明之府,阴盛则传三阴之脏。故《内经》云: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。太阳之脉,上头下项,挟脊抵腰,故头项痛,腰脊强;二日阳明受之,阳明主肌肉,其脉挟鼻络于目,故身热目痛鼻干,不得卧也;三日少阳受之,少阳主胆,其脉循胁络于耳,故胸胁病而耳聋。三阳经络,皆受其病,而未入于脏者,故可汗而已。四日太阴受之,太阴脉布胃中,络于嗌,故腹满而嗌干;五日少阴受之,少阴脉贯肾,络于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干而渴,六日厥阴受之,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,故烦满而囊缩。仲景云:伤寒二三日,阳明少阳症不见者,为不传也。频欲吐,若躁烦,脉数急者,为传也。

太阳病

《伤寒论》云: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若发热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曰中风,桂枝汤主之。恶寒,体痛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曰伤寒,麻*汤主之。

太阳病方:

l.桂枝汤治自汗恶风,头疼体痛,脉浮缓者。

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枚

2.麻*汤治伤寒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恶寒,无汗而喘者。

麻*6克杏仁6克桂枝6克甘草3克

3.人参败毒散治瘟疫及四时感冒,并治噤口恶痢。

人参9克羌活6克独活6克柴胡6克前胡6克枳壳6克桔梗6克甘草3克葛根12克茯苓9克生姜9克

阳明病

《伤寒论》云:阳明外症,身热汗自出,不恶寒反恶热也。时法用升麻葛根汤。若脉浮洪,舌*渴甚,身大热汗出者,宜白虎汤。至阳明腑病,大便秘结者,有太阳阳明,正阳阳明,少阳阳明之辨,太阳阳明者,宜麻仁丸;正阳阳明者,宜承气汤;少阳阳明者,宜外导法。

阳明病方:

1.升麻葛根汤治阳明外症,身热汗自出,不恶寒反恶热者。

升麻6克葛根12克白芍6克甘草3克

2.白虎汤治脉浮洪,舌*渴甚,身热汗出者。

石膏18克粳米12克知母9克甘草6克

水煎,去渣滓,温服。

3.麻仁丸治太阳病治之失法,亡其津液,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入阳明,其症小便数,大便难者。

火麻仁15克白芍9克枳实6克大*9克厚朴6克杏仁9克

4.大承气汤治阳明病,潮热谵语,手足腋下濈然汗出,腹满大便硬者。

大*9克厚朴18克枳实6克芒硝6克

先煮枳实、厚朴,去渣滓,纳大*,更著三四沸,去渣滓,再纳芒硝,更上微火一二沸,分温再服,得下,余勿服。

5.小承气汤治阳明病,潮热大便难,脉沉而滑,及内实腹痛者。

枳实6克厚朴6克大*12克

水煎,去渣滓,温服。

6.外导法治阳明病自汗出,若发汗小便自利者,此为津液内竭,虽硬不可攻之,当须自欲大便,宜此法导而通之。用蜜微熬,以牙皂水和匀,用注射器打入肛门,大便自出。如无蜜,以猪胆汁稍加醋亦可。

少阳病

柯韵伯云:遍行内外,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,为少阳三焦之气。论少阳之体,则为相火之气,根于胆腑;论少阳之用,则为清阳之气,寄在胃中。故少阳内主三焦,外主腠理,病则以口苦、咽干,目眩为提纲。凡少阳病,但见一症便是,不必悉具。有虚火实火、内外之辨。寒热往来于外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食,心烦喜呕,为虚火症,宜小柴胡汤;寒热往来于外,心中痞硬,郁郁微烦,呕不止,为实火症,宜大柴胡汤。 

少阳病方:

1.小柴胡汤
  治少阳病,寒热往来于外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食,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小便不利,或不渴身有微热,或咳,或耳聋者。 

柴胡12克半夏4.5克*芩4.5克甘草4.5克生姜4.5克大枣2枚人参4.5克

加减法:胸中烦而不呕者,去半夏、人参,加瓜蒌;口渴者,去半夏,加人参、天花粉;腹中痛者,去*芩,加白芍;胁下痞硬者,去大枣,加牡蛎;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*芩,加茯苓;不渴身有微热者,去人参,加桂枝;咳嗽者,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子、干姜;耳聋者,加香附、蔓荆子、菖蒲;疟疾者,加常山。 

2.大柴胡汤
  治寒热往来于外,心中痞硬,郁郁微烦,呕不止者。 

柴胡12克 *芩4.5克 半夏4.5克 枳实6克 白芍6克 大*6克 生姜9克

太阴病

《内经》云:太阴以湿土主令。又云:土郁之发,民病心腹胀,呕吐霍乱。故其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,宜理中汤。若误下之,必心下结硬。

太阴病方:

1.理中汤
  治太阴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

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

2.七味白术散
  治久泻不止,口渴者。 

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甘草6克 藿香6克 木香6克 葛根12克

3.桂枝加芍药汤
  治太阴病,腹满时痛者。 

桂枝9克 芍药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

加减法:大便坚实而痛者,加大*。

4.半夏泻心汤
  治太阴病误下,致心下痞者。 

半夏9克 *芩9克 *连3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大枣4枚 甘草6克 

加减法:肠鸣者,加生姜。

少阴病

《内经》云:手少阴君火主热,足少阴肾水主寒。足从手化,统称热气主之。病则以脉微细、但欲寐为提纲。然脉之兼数者为热,兼迟者为寒,辨证处方,随脉之迟数而定焉。

少阴病方:

1.通脉四逆汤
  治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冷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赤色,或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利止脉不出者。

甘草6克 干姜9克 附子30克

加减法:面赤色者,加葱茎;腹中痛者,去葱,加白芍;呕者,加生姜;咽病者,去芍药,加桔梗;利止脉不出者,去桔梗,加人参。 

2.白通汤
  治少阴病,下利脉微者。

葱茎3根 干姜15克附子30克

3.附子汤治少阴病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。又治少阴病,身体痛,手足寒,骨节痛,脉沉者。

人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白芍9克附子30克

4.甘草汤治少阴病二三日,咽痛者。

甘草18克

加减法:服后不愈者,加桔梗。


  5.六味汤。

荆芥6克 防风6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僵蚕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9克

加减法:咳嗽者,加贝母;咽喉肿痛者,加半夏。

6.*连阿胶汤
  治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烦不得卧者。

*莲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*芩6克鸡子*l枚 

7.猪苓汤
  治少阴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。

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滑石9克 阿胶6克 

厥阴病

《内经》云:厥者尽也,阴尽阳生之脏也。又云:厥阴之风气主之。其病消渴,气上冲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则吐蚘,下之利不止。

厥阴病方:

1.乌梅丸治厥阴病,消渴,气上冲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蚘,下之利不止。

乌梅30枚细辛18克干姜30克*连48克当归12克附子30克蜀椒12克桂枝18克人参l8克*柏12克

2.当归四逆汤治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者。

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甘草6克大枣4枚木通6克

3.四逆散治厥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痛,或泄利下重者。

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各等分

加减法:咳者,加五味子、干姜;悸者,加桂枝;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;腹中痛者,加附子;泄利下重者,加薤自。

4.白头翁汤
  治厥阴病,热痢下重;又治下痢欲饮水者。

白头翁9克 *连9克 *柏9克 秦皮9克

二、脏腑内伤病

(-)心病

《内经》云: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载我者气也,德流气薄;而生者也。孔子云:天命之谓性。肾为性命之根,性生于心,所以任物者谓之心。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心主血脉,宜通不宜塞。心病者,胸中痛,胁支满,胁下痛,膺背肩甲间痛,两臂内痛,虚则胸腹、大腹、胁下与腰相引而痛。

心病方:

1.栝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心痛,喘息咳唾,胸背痛,短气者。

瓜蒌15克薤白12粒切白酒2匙瓜蒌壳9克

加减法:若胸痹不得卧,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者,加半夏。

2.栝蒌薤白桂枝汤治胸痹心中痞,留气结在胸,胸满胁下逆抢心,属实者。

瓜蒌15克枳实6克薤白12粒(切)桂枝9克厚朴12克半夏9克

3.桂枝人参汤治胸痹心中痞,留气结在胸,胸满胁下逆抢心,属虚者。

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甘草12克桂枝9克

4.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,呕不能饮食,腹中满,上冲,皮起,出见有头足,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。

蜀椒6克干姜12克人参9克饴糖12克

5.高良姜汤治心痛,胸胁支满者。

高良姜9克厚朴6克桂枝6克当归6克

6.香附复花汤治胁肋痛有水声,潮热,或寒热如疟状者。

香附9克旋复花9克茯苓15克半夏9克橘皮6克

7.丹参汤治心腹诸痛。

丹参30克檀香3克延胡索9克砂仁3克

8.苓桂术甘加二陈汤治痰饮心痛。

茯苓9克桂枝9克甘草6克白术9克半夏9克橘皮6克生姜9克

9.九痛丸治九种心痛。

人参30克狼毒30克巴豆30克干姜30克吴茱萸90克附子90克

上药共研细未,作丸如梧桐子大,酒下3-5丸。

10。*芪五物汤治血痹,身体不仁,如风痹状。

*芪15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4枚

(二)肝病

《内经》云:肝者将*之官,谋虑出焉。肝病者,两胁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。虚则目huanghuang(“目巟”合)无所见,耳无所闻,善恐,如人将捕之。仲景云: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牌。因怒气而胁痛者,宜舒肝散;因火而痛者,宜左金丸,或龙胆泻肝汤,久者宜逍遥散;若左胁有块,曰“肥气”,宜疟母丸;若有胁疼痛胀满者,宜姜*丸;若因虚寒,当脐两旁作痛而引少腹者,宜加味当归四逆汤;因肝肾虚,目huanghuang(“目巟”合)无所见者,宜滋肾补肝丸;因虚而心肾不交,耳无所闻者,宜磁朱丸;因虚善恐,如人将捕之者,宜加味温胆汤。

肝病方:

1.舒肝散治怒气伤肝,两胁痛者。

柴胡9克芍药9克甘草4.5克川芎6克香附9克枳壳6克青皮6克

2.左金丸治肝火而胁痛者。

吴茱萸3克*连3克

3.龙胆泻肝汤治肝火胁痛,属实者。

生地*9克当归9克栀子6克*芩6克木通9克泽泻9克甘草3克龙胆草6克柴胡6克车前仁6克

4.逍遥散治肝气抑郁不乐者。

柴胡9克芍药9克当归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3克薄荷3克

5.疟母丸治左胁有痞块。

鳖甲60克香附15克三棱9克莪术9克常山6克青皮9克

6.姜*丸治右胁痞满。

姜*9克香附12克甘草6克橘皮6克枳壳6克桔梗6克

7.加味当归四逆汤治当脐两旁作痛,而引少腹者。

当归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6克炙甘草3克大枣4枚木通6克橘叶9片

加减法:若有久寒者,加生姜、吴茱萸。

8.滋肾补肝丸治肝肾虚,目huanghuang(“目巟”合)无所见者。

生地*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枸杞9克菊花3克菟丝子9克茺蔚子9克元参9克当归9克细辛15克

9.磁朱丸治耳聋,并明目,疗癫狂。

磁石60克朱砂30克神曲90克

10.加味温胆汤治善恐及癫狂等症。

茯苓9克半夏6克橘皮6克甘草3克枳实3克竹茹6克龙骨9克

(三)脾病

《内经》云:脾者谏议之官,知周出焉。为后天之本,主腐熟水谷,布散各经。脾病者,身重,善肌肉痿,足不收,行善瘈,足下痛,虚则腹满肠鸣,飧泄食不化。又云:脾之经属太阴。盖太阴之上,湿气主之。脾恶湿,主四肢,脾受湿,则失其健运之常,故有以上诸病。《伤寒论》以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为提纲。

脾病方:

1.木防已汤治身重,善肌肉痿,足不收,行善瘈者。

防己6克薏苡仁12克苍术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半夏9克橘皮6克甘草3克

2.五苓散治关节疼痛而烦,口渴欲饮水,身重,小便不利者。

茯苓3克猪苓3克泽泻4.5克白术9克桂枝1.5克

3.飧湿(?疑为泄)汤治腹满便溏者。

苍术9克厚朴6克橘皮6克甘草3克茯苓9克半夏6克藿香6克

4.理中汤治太阴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者。

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炙甘草3克

加减法:若腹满者,加附子;若呕者,加生姜;若下多者,重用白术;若脐下悸者,去白术,加桂心,若心下悸者,加茯苓。

5.胃苓汤治湿淫于内,脾不运行,而成泄泻者。

苍术9克厚朴6克橘皮6克甘草3克茯苓3克猪苓3克泽泻4.5克白术3克枝桂1.5克

6.理脾涤饮治脾虚痰饮,口不渴者。

白豆蔻3克砂仁6克干姜6克白术9克*芪9克半夏9克茯苓9克

(四)肺病

《内经》云:肺为华盖,内通五脏。司制节而主一身之里者,为太阳肺经之气。与大肠相为表里,外与皮毛相应。故肺病者,喘咳气逆,肩背痛,汗出,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。虚则少气不能报息,耳(?疑为鼻)鸣嗌干。

肺病方:

1.苏子降气汤治咳逆上气,痰喘等症。

苏子9克半夏9克当归6克橘皮6克沉香0.3克厚朴6克甘草3克前胡6克生姜6克

2.葶苈大枣泻肺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,及肺痈等症。

葶苈9克大枣4枚

3.千金苇茎汤治肺痈咳有微热,烦满,胸中甲错者。

苇茎9克薏苡仁24克桃仁12克冬瓜仁30克

4.甘桔汤治肺痛,咳而胸满,振寒,脉数,咽干不渴,时出浊唾腥臭者。

甘草12克桔梗6克

5.泻白散治肺热鼻干。

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甘草3克薏苡仁12克*芩9克淡竹叶3克滑石15克

6.七味地*丸治吸气短。

生地*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丹皮9克茯苓9克泽泻9克五味子3克

7.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不足而耳鸣者。

人参9克甘草6克白术9克橘皮6克*芪3克升麻3克柴胡6克当归6克大枣2克生姜9克

8.麦门冬汤治火逆上气,咽喉不利者。

人参9克麦门冬30克半夏4.5克甘草6克薏苡仁9克大枣4枚

9.生脉散治肺经有热,喘而渴者。

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3克

(五)肾病

《内经》云: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脑髓生,骨为干,肉为墙,皮肤坚而毛发长。又云:两精相搏,合而成形。所以肾为先天之本,生化之源。肾病者,腹大胫肿,喘咳身重,寝汗出,憎风。虚则胸中痛,大小腹痛,清厥,意不乐。肾为水脏,水中含阳,化生元气,根结丹田。又为胃之关,关门不利,故聚水而为腹大胫肿,宜济生肾气丸、真武汤之类;喘咳身重,宜七味地*丸;寝汗出,宜叶氏盗汗方;憎风,宜芪附汤;胸中痛,宜桂枝加桂汤;大小腹痛,宜真武汤;清厥,宜四逆汤;意不乐,宜定志丸。

肾病方:

1.济生肾气丸治足胕浮肿,腹大者。

生地*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肉桂3克附子3克牛膝6克车前仁6克

2.真武汤治足肿,虚喘者。

茯苓9克芍药9克附子9克白术6克生姜9克

3.七味地*丸治喘咳。

生地*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丹皮9克茯苓9克泽泻6克五味子3克

4.叶氏盗汗方治寝汗出。

人参6克地*18克五味子3克甘草3克莲子6克茯神9克

5.芪附汤治汗出恶风者。

*芪30克附子15克

6.桂枝加桂汤治肾气凌心,心下痞满者。

桂枝18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2枚生姜9克

7.四逆汤治四肢逆冷者。

炙甘草6克干姜4.5克附子6克

8.定志丸治健忘,并能开心益志。

茯神9克人参6克远志3克菖蒲3克茯苓6克合欢9克

(六)胆病

《内经》云:胆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呕宿汁,心下澹澹然恐人将捕之,嗌中吤吤然数唾。又云:胆者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。盖胆气条达,则十一脏从之宣化。柴胡气平,禀天中正之气,味苦无毒,专入足少阳胆经。气味轻清,升达胆气,胆气条达,则诸脏无病。故小柴胡汤加减,为治胆病之主方也。

胆病方:

1.小柴胡汤治口苦,太息,咽痛,干呕,胆怯等症。

柴胡24克*芩9克甘草6克半夏9克大枣4枚生姜9克人参9克

2.加味温胆汤治胆火癫狂者。

茯苓9克半夏6克橘皮6克甘草3克菖蒲3克远志3克胆南星3克枳实3克竹茹6克生姜9克

(七)胃病

《内经》云:胃病者,腹chen(月真合)胀,胃脘当心而瘴,上肢两胁膈咽不通,食饮不下。又云:胃者,仓廪之官,水谷之海,而为十二经之长。化糟粕,运精微,转味出入而为传化之腑,与脾相为表里,脾气运化,散布各经,诸气既受其气,人因以长,或受寒停食,或从热化而为胃家实,故有以上诸症。

胃病方:

1.苓桂术甘汤治胸胁支满者。

茯苓15克枝枝6克白术9克甘草3克

2.大半夏汤治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。

人参9克半夏12克白蜜30克

3.启膈饮治食已即吐者。

贝母3克人参9克丹参6克郁金1.5克荷蒂5枚砂仁壳1.2克茯苓4.5壳菖蒲1.5克杵头糠12克

4.麦门冬汤治火逆上气,咽喉不利。

人参9克麦门冬30克半夏4.5克甘草6克大枣4枚粳米9克

5.加味平胃散治腹chen(月真合)胀,胃脘当心而痛,并治伤食嗳腐吞酸者。

苍术9克厚朴6克橘皮6克甘草3克谷芽6克麦芽6克

(八)大肠病

《内经》云:大肠者,传导之官,变化出焉。大肠病者,腹中切痛而鸣濯濯。冬日重感于寒邪,即泄,当脐而痛,不能久立,与胃同候。

大肠病方:

1.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,雷鸣切痛,胸胁逆满呕吐者。

附子9克半夏15克粳米18克甘草3克大枣4枚

2.四逆汤治泻而四肢逆冷者。

炙甘草6克干姜4.5克附子6克

(九)小肠病

《内经》云:小肠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小肠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睾而痛。

小肠病方:

1.加味五苓散治诸疝。

伏苓6克猪苓6克泽泻6克木香6克桂枝9克木通9克橘核9克白术12克川楝3克荔枝核6克小茴香3克

加减法:寒甚者,加干姜、附子;热甚者,加*柏、海藻;小便如膏者,加菖薢、萆薢;气逆上冲者,去白术,加桂心、当归、吴茱萸;囊肿如水晶状者,加薏苡仁、桑白皮;痛不可忍为瘀血,加桃仁、红花、乳香;筋缩者,加薏苡仁、木瓜;顽麻不痛者,加川芎、槟榔;痒者,加蒺藜。

2.橘核丸治小腹、睾丸肿痛。

橘核9克吴茱萸4.5克香附9克川楝子1枚(烧)山楂核9克荔枝核6克小茴香3克

外用雄*30克,白矾60克,甘草9克,煎水洗,其肿自消。

(十)膀胱病

《内经》云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。膀胱病者,小腹偏肿而痛,以手按之,即欲小便而不得。

膀胱病方:

1.五苓散治阳虚不能化水。

茯苓3克猪苓3克泽泻4.5克白术3克桂枝l.5克

2.猪苓汤治阴虚不能化水。

猪苓6克泽泻6克茯苓6克滑石6克阿胶6克

(十一)三焦病

《内经》云:三焦病者,腹中气满,小腹尤坚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则水流,即为肿候。华佗曰:三焦者,人身三元之气也。统领一身营卫气血,表里阴阳,内外上下左右之气。盖少阳内主三焦,外主腠理。人身之表,腠理实营卫之枢机;人身之里,三焦乃脏腑之总管,统以小柴胡汤加减主之,若足肿者,宜牡蛎泽泻散。

三焦病方:

1.小柴胡汤

柴胡12克*芩6克半夏9克人参9克甘草4.5克生姜6克大枣4枚

2.牡蛎泽泻散治腰以下有水气者。

牡蛎9克泽泻9克商陆9克海藻3克瞿麦9克常山6克天花粉6克

(十二)五旁七伤六极

按:何谓五劳?《内经》云: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行伤筋,久立伤骨,是为五劳。七伤者,忧愁思虑则伤心;形寒饮冷则伤肺;悲怒气逆则伤肝;饮食劳倦则伤脾;强力入房,举重,久坐湿地则伤肾;风雨寒暑则伤形;大恐惧不节则伤志,此为七伤。又六极者,六腑之气虚极也。拟方于后,随症采用。

五劳七伤六极方:

1.小建中汤治五劳七伤,小肠急,脐下膨胀,两胁胀满,腰脊相引,鼻口干燥,目暗huanghuang(“目巟”合),愦愦不乐,胸中气逆,不下食饮,茎中策然痛,小便赤*,尿有余沥,梦交,失精,惊恐,虚烦者。《金匮》治虚劳里急,悸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酸痛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者。

桂枝9克芍药18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9克饴糖30克

加减法:诸不足者,加*芪;心下悸者,加茯苓;痰多者,加半夏;血虚肠燥者,加当归;健忘者,加远志。

2.广济丸治五劳七伤六极,八风十二痹,消渴,心下积聚,使人身体润,服之多情性,补益养精。

生地*36克天门冬30克菟丝子60克石斛30克当归30克白术30克甘草24克肉苁蓉21克山药18克人参24克元参18克麦门冬30克紫菀18克杏仁24克大*18克牛膝18克茯苓24克防风18克麻仁24克地骨皮18克蜀椒9克干姜9克

3.六味地*丸治虚火上炎,腰膝足跟痛,小便淋秘或不禁,遗精梦泄,水泛为痰,自汗盗汗,失血,消渴,头目眩晕,耳聋齿摇者。

生地*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

加减法:腰痛,少腹拘急,饮一溲一,气短微饮,少腹不仁,及妇人转胞者,加肉桂、附子;痰喘者,加五味子;肿满者,加肉桂、附子、车前仁、牛膝;声哑者,加五味子、沉香、诃子、人参;咳者,加五味子、麦门冬;大渴不止者,加肉桂、五味子;火不归元,口舌生疮、齿牙浮动,面红目赤者,加肉桂、附子、元参、白芍。

三、五官九窍病

(-)目病

《内经》云:肝开窍于目。肝属风木,肾水为母,心火为子,主藏血。风火交煽,则为目病,故凡目病初起,暴赤肿痛者,皆风火之为患也,宜驱风散热饮;若大便秘者,宜泻青九;若兼寒者,则成翳膜,宜退翳汤;如无红无翳,目huanghuang(“目巟”合)无所见者,肝肾虚也,宜滋肾补肝丸,或磁朱丸。

目痛方:

l.驱风散热饮治目病暴赤肿痛者。

川芎3克当归6克羌活6克防风6克薄荷3克连翘9克甘草3克桔梗6克栀子6克

2.泻青丸治颊肿面青,目赤头痛,大便秘者。

川芎6克当归9克羌活6克防风9克栀子6克大*6克龙胆草9克甘草3克

3.退翳汤治目疾暴亦生翳膜,畏日羞明者。

菊花6克密蒙花6克白蒺藜9克蝉蜕5个木贼l.5克甘草3克青葙子3克决明子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生地*6克当归6克

加减法:热甚者,加*芩、*连;夜甚者,加夏枯草,便秘者;加芒硝、大*。

4.滋肾补肝丸治目huanghuang(“目巟”合)无所见,无红、无翳、无膜者。

生地*12克山药6克山茱萸6克丹皮4.5克泽泻4.5克茯苓4.5克枸杞9克菟丝子9克茺蔚子9克玄参9克当归9克菊花3克细辛1.6克

5.磁朱丸治神水散大,昏如雾露中行,渐观空中有黑花,观物成二体,及内障神水淡绿色、淡白色。又治耳聋耳鸣。柯韵伯云:治聋癫狂症如神。

磁石60克朱砂30克神曲90克

(二)耳病

《内经》云:肾开窍于耳,心气亦通于耳。耳病者,心肾不交,水火未济也。如耳肿痛者,宜凉膈散加减;若肿痛而流脓者,宜加味四物汤;如心肾虚,水火未济者,宜滋肾丸。少阳经脉绕耳。少阳中风,两耳无所闻者,宜加味小柴胡汤,或《医林改错》方。经云:耳中宗脉之所聚,胃中空,则宗脉虚,虚则下流,脉有所结,故耳鸣,宜保元汤加升麻。

耳病方:

1.凉膈散治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咽喉等病。

薄荷6克连翘9克甘草3克桔梗6克栀子6克

加减法:衄不止者,加丹皮、生地*、茅根;喉痛者,加牛蒡、*芩、玄参;牙痛者,加石膏;耳痛者,加菖蒲、羚羊角;舌痛者,加*芩、*连、木通。

2.加味四物汤治耳肿痛流脓者。

生地*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菖蒲3克

3.磁朱丸治心肾虚,水火未济而耳聋者。

磁石60克朱砂30克神曲90克

4.加味小柴胡汤治呕苦,耳聋,目眩者。

柴胡12克半夏4.5克香附6克菖蒲3克人参4.5克甘草4.5克生姜4.5克大枣2枚蔓荆子6克*芩4.5克

5.《医林改错》方治耳聋者。

菖蒲3克川芎6克香附9克柴胡9克甘草3克

6.加味保元汤治宗气不足而耳鸣者。

人参6克*芪9克白术9克甘草6克升麻3克

(三)鼻病

《内经》云:肺体属金,开窍于鼻。凡暴流鼻涕而咳者,肺受风寒也,轻者杏苏散加减,或止嗽散加减,重者复花汤;若久流鼻涕,不闻香臭者,鼻渊也,宜辛夷散,或七物汤;若火炎上而衄者,宜生桅散,如大便干者,宜泻心汤。

鼻痛方:

1.杏苏散治伤风咳嗽,暴流鼻涕者。

杏仁9克苏叶6克茯苓9克半夏6克橘皮6克草3克枳壳6克桔梗6克前胡6克生姜9克大枣2枚

加减法:有热者,加*芩;寒热往来者,加柴胡;自汗者,以苏梗易苏叶,并加防风;无汗身痛者,加羌活,泄泻腹满者,去枳壳,加苍术、白术;头痛、眉棱骨痛者,加白芷、粉葛。

2.止嗽散治一切咳嗽。

紫菀9克百部9克白前根6克甘草3克桔梗6克荆芥6克橘皮3克

加减法:舌净无涕者,去荆芥,加金银花;舌白有涕者,加橘皮,甘草;咳而咽痛者,加牛蒡子;咳而胁痛者,加前胡、枳壳、赤芍;咳而肩背痛者,加茯苓、白术;咳而引动少腹者加生姜、茯苓、附子;恶风者,加防风;恶寒者加麻*、细辛;有热者,加*芩、杏仁;虚咳者,加百合、金银花。

3.复花汤治风寒咳嗽,喘息,喉间有声者。

旋复花9克荆芥6克白芍6克前胡6克半夏6克甘草3克苏子9克

加减法:冬日恶寒、无汗者,加麻*、杏仁。

4.辛夷散治鼻流涕,不闻香臭者。

辛夷6克菊花6克蔓荆子6克苍耳9克藁本3克

5.干金七味汤治鼻渊症。

菊花15克白芷10克通草6克木香24克川芎10克细辛3克辛夷24克当归24克

上药共研细末,每服6克,日三服。

6.生栀散治鼻血。

生地*15克栀子9克蒲*6克

加减法:大便秘者,加大*,流血多者,倍生地*。

(四)口病

《内经》云:脾开窍于口。口之于味,味者五味也。口甜者脾火也,宜泻*散;口酸者肝火也,宜左金丸,或龙胆泻肝汤;口苦者心火也,宜*连汤;口辛者肺火也,宜泻白散;口咸者肾火也,宜知柏地*汤。经云:膀胱遗热于小肠,上为口糜,口中糜烂者,宜甘露饮;但舌尖痛者,宜导赤散加*连。

口病方:

1.加味泻*散治牌热口甜。

石膏9克藿香6克栀子6克*柏6克防风9克甘草3克

2.左金丸治肝热口酸,并治左胁痛。

*连克吴茱萸30克

3.龙胆泻肝汤治肝热口酸,或苦者。

龙胆草6克栀子6克*芩6克木通9克泽泻9克柴胡6克生地*9克当归9克甘草3克车前仁6克

4.*连汤治心热口苦。

*连6克*芩9克

5.泻白散治肺热口辛。

桑白皮9克地骨皮6克甘草3克薏苡仁12克竹叶3克*芩9克

6.知柏地*汤治肾热口咸。

生地*24克山药12克枣皮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知母6克*柏6克

7.甘露饮治口中糜烂,吐血鼻血,小便*赤者。

麦门冬9克天门冬9克生地*9克熟地*9克*芩9克枳壳3克石斛9克茵陈9克甘草3克枇杷叶1片(去毛)

8.导赤散治舌尖痛,小便赤,茎内痛,热结不通者。

生地*15克木通9克竹叶3克车前仁6克甘草3克

加减法:痛甚者,加*连、灯心。

(五)喉病

《内经》云:一阴一阳结而为痹。盖一阴者,少阴君火也;一阳者,少阳相火也。木火上冲,发为喉痹。痹者闭也,病也。初起恶寒者,宜六味散加减;若有热者,宜翘荷汤加减;若现白喉,宜养阴清肺汤。

喉痛方:

1.六味散又名利膈汤,治喉痛初起,恶寒者。

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6克桔梗6克薄荷6克僵蚕6克牛蒡子9克玄参9克

加减法:热甚者,加*芩。

2.翘荷汤治喉痛初起兼热者。

薄荷9克连翘9克栀子6克*芩9克甘草3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玄参12克

加减法:痛甚者,加射干、山豆根;肿甚者,加马勃;不能语者,加半夏。

3.养阴清肺汤治白喉总方。

生地*15克玄参15克丹皮9克白芍9克麦门冬15克薄荷3克贝母6克甘草3克枇杷叶l片(去毛)

(六)齿病

牙床属胃,牙齿属肾。肾主骨,齿者骨之余,故牙齿痛者,胃肾病也。凡牙痛不外风、寒、火、虫。寒甚者,宜羌独汤;热甚者,宜清胃散;痛久属虚火,宜十味地*丸。

齿病方:

1.羌独汤治牙痛寒甚者。

羌活6克独活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生地*9克细辛3克石膏9克

2.清胃散治牙痛热甚者。

生地*9克当归9克荆芥6克防风6克丹皮6克地骨皮6克*连6克升麻3克

加减法:左上大牙病者,加龙胆草;左下大牙病者,加青皮、自芍;右上大牙病者,加知母、石膏;右下大牙病者,加*芩、桔梗;上门牙病者,加*连;下门牙病者,加知母、*柏;虎牙病者,加石膏;虫牙者,加骨碎补、桃仁或蜂房。

3.十味地*丸治阴虚喉痛,口舌生疮,齿牙浮动,面红目赤等症。

生地*24克山药12克山莱萸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肉桂3克附片子3克玄参12克白芍9克

(七)前阴病

前阴者,出小便之所也。膀胱胞室有病,皆可影响及之。兹所言者,仅常见之淋浊、癃闭等病。癃闭者,小便点滴不通,脐下胀闷也,宜滋肾丸。若淋沥不畅而痛,谓之淋,有劳淋、气淋、血淋、石淋、热淋五种。初起宜八正散加减,或五淋汤。若小便时下秽浊之物,绵绵如浆水状者,谓之浊。初起宜加味苍白二陈汤,稍久宜萆薢分清饮。

前阴病方:

1.滋肾丸治癃闭小便点滴不通者。

*柏60克知母60克肉桂6克

上药共研细末为丸,每服6-9克。

2.八正散治淋病小便淋沥不畅而痛者。

瞿麦9克扁蓄9克栀子6克泽泻9克大*9克滑石9克甘草3克木通9克车前仁6克

3.五淋汤治一切淋病。

赤苓9克白芍9克栀子6克甘草4.5克当归9克灯草5根淫羊藿9克

加减法:石淋者,加发灰、火硝;膏淋者,合萆薢分清饮;气淋者,加荆芥、香附、麦芽,不愈再加升麻,或用吐法;劳淋者,合补中益气汤;血淋者,加牛膝、郁金、桃仁,并入麝香少许。

4.加味苍白二陈汤治浊症初起。

苍术6克白术6克橘皮6克半夏6克茯苓9克甘草3克*柏6克菖蒲3克萆薢9克

加减法:如赤浊加连翘、丹参、莲子心。

5.萆薢分清饮治遗精、白浊。

萆薢益智仁菖蒲芍药各等分甘草梢减半

(八)后阴病

后阴者,肛门也。虽位居最下,然与肠胃有密切之关系。故仲景云,小肠有寒者,其人下重便血,有热者必痔。爰本斯旨,而言痔疮与便血焉。夫痔者,湿热下注,经脉横解,而肛门生疮,焮肿疼痛也,宜加减清胃散。至便血一症;有粪前者,谓之近血,宜当归赤小豆散;有粪后者,谓之远血,宜*土汤;有不分前后者,谓之肠风下血,宜济生乌梅丸。

后阴病方:

1.加减清胃散治五种痔疮,兼下血者。

生地*12克当归9克升麻8克*连6克甘草3克*柏6克*芪9克槐花9克*芩6克地榆12克

2.当归赤小豆散治粪前红。

赤小豆30克当归12克

3.*土汤治粪后红,并治衄血、吐血不止者。

生地*12克白术9克阿胶6克*芩9克附子4.5克甘草6克灶中*土30克

4.加味济生乌梅丸治肠风下血者。

乌梅10枚僵蚕9克槐花9克地榆18克

四、妇人小儿病

(-)妇科病

妇人之病,与男子同,其所异者,月经、胎、产耳。月经者,子宫定期出血也,以三旬而一至。病则有参前者,有退后者。参前为血热,宜四物汤加*芩、*连;退后或月经闭止者,为虚寒,宜温经汤;若时时淋沥不断,或大下鲜血者,谓之崩中漏下,宜胶艾汤。时下白物者,名白带,宜加味补中益气汤,或当归芍药散。又怀孕呕吐者,谓之恶阻,宜干姜人参半夏丸。临产艰难者,宜保产无忧散,或加味芎归汤;产后腹痛者,宜生化汤。

妇科病方:

1.四物汤加芩连治月经参前者。

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生地*9克*连6克*芩6克

2.温经汤月经过期不来能通之,月经过多者能止之,少腹寒久不受胎皆宜之。

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6克吴茱萸6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6克丹皮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9克麦门冬30克

3.胶艾汤治漏下,及半产后下血不止,有孕下血或腹痛者。

艾叶3克阿胶6克甘草6克川芎3克白芍9克生地*15克当归12克

加减法:有孕者,加杜仲、续断;无孕者,艾叶须炒焦。

4.加味补中益气汤治气虚下陷及白带等症。

*芪15克人参9克白术9克甘草3克升麻6克柴胡9克橘皮6克当归9克生姜3克大枣4枚牡蛎15克薏苡仁15克龟板l2克

加减法:白带甚者,加乌贼骨;下陷甚者,倍*芪;红崩者,加生地、阿胶。

5.加味当归芍药散治有孕腹痛及白带等症。

川芎6克白芍9克当归9克茯苓9克猪苓6克泽泻9克白术9克

6.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者。

干姜6克人参6克半夏12克

7.保产无忧散安胎神方。凡胎动皆可服之,临产且能催生。

当归4.5克贝母3克*芪6克艾叶3克白芍6克菟丝子6克生姜6克厚朴9克荆芥3克枳壳1.5克川芎4.5克羌活1.5克甘草3克

加减法:胎损伤者,加杜仲、续断。

8.归发芎龟汤治临产已动红者,服之交骨即开。

川芎21克当归30克龟板30克发灰如鸡子大、烧

9.生化汤治产后腹痛者。

川芎6克当归8克红花6克桃仁9克甘草3克

加减法:白带者,加牡蛎、龟板;腰痛者,加杜仲;阴户肿痛者,加益母草;阴户发痒者,加蛇床子、地肤子;中风头痛恶寒者,加荆芥;口无味者,加谷芽;恶油者,加山楂;血崩不止者,加生地*、阿胶;伤寒头痛、发热恶寒、无汗者,合小柴胡汤。

(二)儿科病——麻疹

小儿感冒伤食,惊风吐泻诸病,略与大人同治。惟痘麻两症,为小儿之特殊疾病。然自发明引种牛痘以来,痘症已经十分安全,无再假药饵治疗之必要。独麻疹一症,调养殊难,偶一失慎,每致变症多端,育婴者不可不留意焉。夫麻疹,先天胎毒也,发于心脾,流于肺胃,初则寒热咳嗽,鼻涕喷嚏,呵欠泪出,视耳下背脊等处,必有三五红点,宜宣毒发表汤随症加减;如麻疹肺热不清,气促发喘,鼻扇胸高者,宜补肺阿胶散;若胃热不去,牙龈腐烂,出血口臭者,名走马牙疳,宜加减清胃散。

儿科病方:

1.宣毒发表汤治麻疹初起,各症并宜,纵非麻疹,即是感冒伤寒,用之无碍。

薄荷6克葛根9克防风6克荆芥3克牛蒡子9克连翘9克木通9克枳壳3克灯草3克

加减法:初潮未透,或触冒风寒,出面反没者,加葱白、紫苏;已出面潮热大甚,口渴者,去荆芥、防风、葛根、薄荷,加生地*、地骨皮、*芩,或加麦门冬、天花粉、石膏;已收潮热,口渴者,去荆芥、防风、薄荷、葛根,加生地*、玄参、麦门冬、*芩、地骨皮、山栀仁、龙胆草、赤茯苓。其余见症加减,与杂病同法。

2.补肺阿胶散治肺虚有火,咳嗽痰少,气喘鼻扇者。

阿胶9克马兜铃6克牛蒡子6克杏仁9克

3.加味清胃散治斑疹口舌生疮,牙龈腐烂。

生地*9克丹皮6克当归9克*连6克犀角l.5克连翘9克升麻l.5克

本文来自:陈鼎三

推荐相关书籍:

(转载声明:本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!)

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,扫描保存下方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